【介紹】樂器之后─小提琴



樂器之后-小提琴

 

引用網址:http://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6/3/5/35892.html

 

作者:怡君 


 

 

 

 

 

 

【正見網20060305日】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樂器。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 

 

起源與發展 

 

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西元1550年的一幅壁畫上,一把有三條弦的小提琴,這是至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小提琴。一直到17世紀,義大利克雷蒙那的製作大師阿瑪蒂才將小提琴定形為今天人們使用的的形狀、尺寸,並使用4條琴弦,分別是G DAE 

 

 

早期由於小提琴的弦太粗,而且架得太松,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1819世紀間,小提琴製作技巧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瓦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改進。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弦,而且把弦拉得較緊,使演奏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於是,演奏的水準大為提高,不僅節奏流暢,而且能詮釋曲中的意境。左手演奏技巧已漸完美,而指法亦不斷推陳出新。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弦也有顯著的改善,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十八世紀末期,小提琴已建立現代的形式,中世紀的小提琴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帕格尼尼(1782~1840)而大放異彩,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令聽眾如癡如醉,有人譽之為“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創作了許多技巧艱深且美妙的音樂,至今仍是音樂界最具挑戰性的曲目。

 

 

構造與詮釋技巧

 

小提琴有琴頭、琴頸、指板和琴身幾個主要部位。琴身是一個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制共鳴箱,包括面板、背板、側板。面板是楓木,背板、側板和琴頭是雲杉,指板是木質堅硬的烏木,四條弦緊繃在琴頸上。這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只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據聲學所設計的。

 

 

小提琴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借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生柔和的琴聲,營造安靜祥和的氣氛,亦可發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純淨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過境或暴亂場面。

 

 

手指沿琴弦滑動按壓,則可以為悲傷的音樂增添令人感到顫抖的效果。以指撥琴弦產生短促明快的聲音,則與輕快的氣氛相互呼應,常用來描繪舞蹈或雨滴落地時的情景。

 

 

著名曲目

 

 

音樂歷史上,許多音樂家為小提琴作了多首曲目,音樂之父巴赫(J.S. Bach)在西元1720年左右於科登擔任宮廷樂長時,寫下六首《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後人稱之為“小提琴音樂的聖經”。巴赫對於這些曲子,除了重視小提琴本身深具旋律性的特質之外,還要求小提琴之所能演奏的一切和絃,並使用困難度極高的對位技巧。這樣的作曲手法,開發了小提琴各種豐厚的音色與演奏技巧,是小提琴音樂的最高傑作。

 

 所以說,其實金魚你是母的X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l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